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剛剛成立,彼時張江的夜晚還一片漆黑,只有零星的廠房燈火通明。轉眼,二十多年后的一個春季,剛剛辭去中芯國際芯片研發總監的馮歆鵬來到張江,成為了創業大軍中的一員。當時的張江人人都說,“這是個造夢的地方。”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馮歆鵬與肇觀的命運也隨著浦東的巨變不斷地被改寫。2016年,馮歆鵬與志同道合的好友創立了肇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設計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芯片。“肇是開始的意思,肇觀這個名字意味著‘開啟視覺’,”馮歆鵬用公司的名字訴說著自己在創新創業路上的雄心壯志。
看到馮歆鵬本人,很多人會好奇:為什么成功融資幾億后,馮歆鵬仍然穿著200多元的T恤,辦公擺件還是極其簡單?他的一句“好鋼用在刀刃上”,或許可以很好地解答所有疑問。他坦言并每天告誡自己,每花一分錢都要小心謹慎,要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帶著這樣的專業態度,肇觀電子創造了一個業界奇跡——目前,肇觀已研發出5款高質量的芯片,每款芯片上都印著“NEXTVPU”,蘊意是Next Vision Processing Unit,即未來的視覺處理器。其中肇觀電子所研發的3款N系列芯片專注于安防領域,可應用于家用安防、人臉人形檢測、交通工具檢測等,通過有效捕捉信息作出智能判斷;1款D系列芯片可讓各種體型的機器人從事焊接、搬運等精細服務;還有1款V系列芯片運用于車載領域,可讓駕駛變得更安全。

但在這場創業浪潮的背后卻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對于初次創業的馮歆鵬來說,他在四年間已“歷經千帆”:“創業中最重要的是勇氣、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思考清楚很多問題——商業模式、資金、市場,這些難題都需要一一去解決。”理想狀態下,一款人工智能產品應當形成這樣一個閉環:新技術→轉化為產品→轉化為服務→到達用戶/消費者→技術改進升級。但創業初期的人工智能的上下游產業并不成熟,市面上的公司都沒有走完這個閉環。因此,肇觀電子的一款產品誕生后,只有將業務延伸到產品的上下游,才能達到用戶和消費者的預期,這讓肇觀電子付出了遠大于預計的工作量。
人工智能落地也是一項挑戰:一方面在于整個產業鏈亟待在性能、成本、功耗等方面綜合性能優異的核心芯片;另一方面則在于算法部署實施、具體應用過程中,所需知識技能過于專業而導致的綜合成本高昂。

而肇觀推出的其“拳頭產品”N1系列計算機視覺芯片,刷新了端側AI芯片性能記錄。N1系列芯片不同于市場上常見的計算機視覺芯片,并非AI協處理器,而是一款高度集成的主芯片。這意味著N1系列芯片除了具備信號采集功能、信號處理功能等計算機視覺芯片的“老本行”外,還能支持更多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布芯片的同時,肇觀電子推出“InferStudio”開發平臺,以幫助客戶最快的完成項目評估及開發。InferStudio將為客戶提供“一鍵式”開發體驗,滿足客戶在算法評估、算法porting、優化升級等方面高速迭代的需求。目前在合作伙伴項目中測試使用中得到普遍認可和好評。

馮歆鵬認為,AI芯片是否適合使用,名義算力并不是衡量智能視覺處理器的最重要的標準,芯片利用率才是優化指標,這體現在運算圖片的時候是否又“快”又“準”。比如在智能安防領域,建設城市視頻監控系統是實現城市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基礎,更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載體。研發的新一代芯片能夠讓攝像頭“看得清”“看得懂”,極大提高識別效率;在輔助駕駛領域,車艙內置攝像頭可以監測司機是否在駕駛過程中出現說話、打電話、打瞌睡等情況,不僅能提醒司機,也可以直接聯動到公安機關,提示交通事故風險。“快”是考核計算機視覺AI芯片性能的關鍵指標。
每個應用和系統廠商都在尋找在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綜合因素下合用的AI芯片。評估AI芯片是否適合使用往往從每元錢能獲得的性能、每度電能獲得的性能、部署實施的成本、元器件是否穩定可靠等幾個方面來衡量。

一顆芯片投片的成本是巨大的,芯片設計好了以后投片生產需要不斷的做仿真驗證模型。仿真驗證模型的預測誤差取決于有沒有能夠準確預測結果的數學模型。在最初的技術戰略選擇上,肇觀電子決定直接切入解決“利用率”這個AI芯片的核心痛點,得益于在數學基礎理論方面的高投入,肇觀在智能視覺芯片研發方面有了強有力的系統仿真模型。
有了仿真驗證模型,在第一代芯片設計中,模型所預言的芯片利用率是85%,但最初的設計方案仿真結果只有75%左右。當時市面上所能見到的類似芯片實際利用率也差不多是這么多。肇觀團隊連續奮戰5個月,將利用率從75%一步步提高到83%左右……最終分析結果是,還有2%左右的差距是由于模型沒有考慮電路板設計的一些問題。
據悉,肇觀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視覺芯片在保證8位整型的精度下,每秒最快能計算181幀(張)圖片/視頻,并且將人工智能(AI)算法從訓練部署到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依然不損失算法的精度,又“快”又“準”的性能可媲美英特爾(Intel) 旗艦產品Myriad X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芯片。“在這個新興的領域,大公司和小公司其實是在同一起跑線上。”馮歆鵬說,與大型公司相比,小公司更加靈活,決策鏈條更短,對于市場需求反應更快,試錯成本也更低。“我們希望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時不時給市場帶來驚喜。”

馮歆鵬認為,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創業之本。人工智能產品落地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用戶。疫情期間,肇觀電子接到萬臺消毒機器人核心元器件的訂單。這個“乘風破浪”的創業者,不僅沒有被浪頭打翻,反而穩穩地站在了潮頭。而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道路上,肇觀電子所做的遠不止這些。作為一家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芯片科技公司,肇觀電子將自己的主業鋪到了助殘道路上,自主研發的天使眼智能眼鏡利用雙目攝像頭模擬人眼捕捉視覺信號,利用OCR文字識別技術,將印刷文字信息轉換成語音,傳遞給佩戴者,幫助盲人“聽”到文字。在今年,肇觀電子為上海市盲童學校捐贈20臺天使眼智能閱讀器,希望孩子們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能夠遨游文字的世界,通過書籍看到詩和遠方。
在馮歆鵬眼中,中國正處于最好時代,創新必定會伴隨失敗的可能,然而更加寬容“失敗”的中國,未來會誕生更多創新和成功。“科學技術應該造福全人類”,肇觀電子將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砥礪前行。
文字丨王筱驕
美編丨麥兜哥
投稿郵箱丨pdst8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