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宋寧華)有了強勁“芯”,智能安防領域的攝像頭更具識別效果,車艙內的攝像頭監測司機是否在駕駛過程中有打瞌睡等行為,并及時聯動警方……近日,位于張江的上海肇觀電子公司自主研發出人工智能視覺芯片,其性能堪比國際知名品牌。

圖說:肇觀員工在調試芯片 上海肇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供圖(下同)
優化芯片實際利用率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門應用于千行百業的基礎研究,其意義在于讓機器代替人去做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把人力解放出來,去做更高級和創造性的工作。對于AI在具體行業中的落地而言,芯片是核心元器件,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從2014年開始,當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芯片作為下一個科技和經濟增長點的時候,無論是學院派還是大型科技公司,許多都高舉名義運算力來研發AI芯片,大部分行業初入參與者也跟著這面“旗幟”。
上海肇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馮歆鵬介紹,5年前創辦肇觀的時候,便獨辟蹊徑,將芯片實際利用率作為優化標準。“如今看來,最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芯片利用率具體體現在哪里?馮歆鵬解釋說:“人工智能就是我們教會機器學習的過程,如同教會一個孩子學習。不管什么考試,速度和準確率是衡量這個孩子學習成果的標準。”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芯片性能利用率衡量標準就是:在運算圖片的時候,既要保證圖片的精度(準),又要保證運算的速度(快),是否又“快”又“準”。他舉了基于人臉識別的AI技術做的智能門鎖應用場景為例:如果識別不準,門鎖會把家庭成員拒之門外,或者對陌生人敞開大門;如果識別不快,會讓人在門外等很久,體驗感變差。
為此,在最初的技術戰略選擇上,肇觀電子決定直接切入解決“利用率”這個AI芯片的核心痛點。馮歆鵬表示,一顆芯片投片的成本是巨大的。芯片設計好了以后投片生產,就如同一個孩子生出來以后就無法做任何更改一樣,“產前”需要不斷做“產檢”來盡可能準確知道這個“孩子”(芯片)是否健康,這些“產檢”工作在芯片行業的專業名詞叫做“仿真驗證模型”。仿真驗證模型的預測誤差取決于有沒有能夠準確預測結果的數學模型。

圖說:人工智能視覺芯片將運用到生活場景中
得益于在數學基礎理論方面的高投入,肇觀在智能視覺芯片研發方面有了強有力的系統仿真模型,能夠遠在芯片流片前就準確預測芯片性能。肇觀電子首席技術官周驥博士說:“搞基礎理論很耗時間很‘燒錢’,但磨刀不誤砍柴工。”
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載體
攻破了這些技術難點,能為哪些行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馮歆鵬告訴記者,比如在智能安防領域,建設城市視頻監控系統是實現城市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基礎,是“平安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載體。傳統的安防監控只能達到“看得見”的功能,而肇觀的芯片應用到智能安防領域,能夠讓攝像頭“看得清”“看得懂”,極大提高識別效率,把大量重復簡單的工作留給機器去解決。
比如在輔助駕駛領域,車艙內置攝像頭可以監測司機是否在駕駛過程中出現說話、打電話、打瞌睡等情況,不僅能提醒司機,也可以直接聯動到公安機關,提示交通事故風險。外置攝像頭可以識別馬路上的行人、標線、紅綠燈,需要非常及時準確地提示或直接幫助司機避障或制動,否則慢了一秒,都會提升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可見‘快’,是考核計算機視覺AI芯片性能的關鍵指標。”馮歆鵬說,“為了獲得突破性成果,立志做核心技術的公司必須得沉下心來搞基礎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理論。”
編輯:趙菊玲